今年家裡兩隻分別考高中、大學,到了下學期,盡忙活考試升學的事。當前升學制度,複雜到需要開班補習才搞得懂。咱們家George學測作文考得不理想,沒能跨過醫科和若干熱門科系的門檻,一度甚怒,揚言放棄申請拼指考。所幸聽老師的勸,仍然提出,憑數理優勢,取得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全數六張門票,進入第二階段。
第一階段主要看學測分數和門檻。大概為了要求考生慎重,以及避免照分數填志願,個人申請只能選擇六個科系,個別學校另有限制,譬如台大最多只能選五個科系,交大三個。門檻更是五花八門。威力最強的是所謂「頂、前、均、後、底」五標,達不到該系要求的學科標準,就謝謝再連絡了。我家George因為國文科,在這方面吃虧不小。其次是篩選倍率,針對該系重視的科目加權。George數理考得好,於是專選國文門檻低而特重數理的科系,算是撿回一點便宜。最後一道門檻比較無奈,因為第二階段要到各系筆試或面談,時間難免衝突,願意為考生調整應試時段的學校,少之又少啊!因此報名前必須有所取捨,衝堂則不得不割愛。我兒報考的科系當中,只有一個來電詢問是否需要調整時間,但也僅限於當日提前延後而已。
進入第二階段後,另有一道不算門檻,卻著實是一筆負擔,就是報名費。台大一個科系要台票一千五,交大要八百元。雖然有些學校如交大,對中低收入戶補貼報名費甚至旅費,但對於沒有補助的一般中產階級來說,也是不小開銷。像我家George,本來沒想到能全數過關,報名的時候一算,嘿,六個系總共七千六。後來他自己剔除其中一個系,替老爸省下一千五。倒不是說付不起這個錢,而是除了筆試面談之外,各系書面審查資料的準備,也蠻折騰人,於是考慮再三,最後割捨掉一個性質排名相去不遠的科系,集中精神應付其他。
還有一筆開銷也很可觀,只不過剛好我們沒遇上。台大是捷運能到的地方,新竹也不算遠。陪兒子到交大面談當天,老婆在家長休息區和一位高雄來的爸爸聊天,對方一早搭高鐵趕到新竹,父子倆單程就花了兩千五。兒子當初若填中南部學校,我們大約也是如此這般。雖說為了孩子教育,這筆錢無論如何也得花,但是──這麼說吧,像交大各系面談不在同一天,一星期後還得再跑一趟哪。(你說為什麼不乾脆同一天辦?那就會有前面說的衝堂風險啦)
畢竟是兒子人生第一次到外地應考,特別請一天假作陪,專車送到交大。豈知儘管提早出門,仍然免不了塞在高速公路。大概除了原本科學園區上班車潮,還加上各地來的考生吧!我們在交流道塞了四、五十分鐘,趕在報到截止前五分鐘進場,嚇出一身冷汗。前述高雄爸爸比我們更晚,據說由高鐵站開始,足足塞了一個鐘頭。所幸系方大概也瞭解這情形,頭一小時安排系所簡介,然後才是分組面談和參觀。否則上氣不接下氣衝進去,腦子裡一片空白也不無可能。
其實交大比台大體貼得多,除了停車免費之外,還提供家長一個額外便當。不過家裡那隻小的迷戀新竹城隍廟柳家魯肉飯,於是面談結束後,跑到市區買了饞嘴才回家。期間做老爸的無聊,在系館週邊繞兩三圈,拍下幾張照片存證。發現下次面談的科系,根本就在同一棟樓裡。孩子的娘決定下週早早搭高鐵,塞一個鐘頭也要準時到。
陪兒子頭兩天陰雨綿綿,拍照不十分理想。最後一天放晴,可是口試由報到起,前後不到半小時,從停車場晃到系館門口,正好接上兒子,也沒拍到幾張。權充紀念,分享給大夥看看。
台大的地圖,左右上下都標示著「楓香」、「椰林」、「水杉」、「桃花心木」等路名,唯獨這條沒有。有朋友說這排樹像是「小葉欖仁」。哎呀!該不是「欖仁」不好聽吧?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5/04/23 19:05:49
01. behappy 2015/04/27 11:46
02. ‧新月‧ 2015/04/27 23:49
03. 安歐門 2015/04/28 02:18
現今台灣升學制度,簡直是作秀兼整人。要不回復聯考,要不全部廢除,搞得大家到處跑,真有助於因材施教?
加拿大大學,完全依據高中在校成績遴選,根本沒有入學考試,
進不了好大學別怕,只要社區大學大一大二成績好,轉學機率極高。
進了好大學才可怕,一年一關,年年難過關,成績一落,馬上滾蛋,
每一年每一班,好學生轉進來,混學生踢出去,那才叫做真正高等教育。
雖然抱怨難免,陪孩子奔波一輪下來,覺得看似亂糟糟的制度,其實有其價值和意義。儘可能適才適所,應該是其中重要一環。學生依照自己的專長選擇科系,科系也按本身需求選擇學生。不盡完美,但人生本來很難求得最佳解,至少努力改善,或許能求得最適解,也就不錯了。
到交大面談那天,孩子娘偶然聽到一位老師很開心地說:「今年招來面談的,個個都是數理滿級分!」對理工科而言,這三百個學生,隨便那一個想進來,應該都絕對夠格。難怪面談不計分,根本沒必要進一步篩選。對學生來說,像我兒子國文考得不理想,但系上完全不在意,因此而有了面談甚至錄取的機會。不也挺好嗎?過去聯考時代,那怕只是三民主義考差,都可以和理工科系絕緣。公平,當然;但真的合適嗎?卻也未必。
04. 小彩的美加台生活 2015/05/01 11:2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